来源:幼教网 2018-02-27 11:29:01
	
	  四、入境如情,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渔夫在斜风细雨中迟迟不想回家,好像沉浸在这美丽的意境中
	
	  板书:悠然自得 人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高兴,有鳜鱼钓
	
	  :舒畅
	
	  :兴奋,他想,今天的晚餐有着落的
	
	  :平和,笑眯眯的。
	
	  板书:
	
	  美丽如画  景
	
	  悠然自得  人
	
	  兴奋舒畅  情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补充另一首词《天净沙 秋思》你再看看,这个人的心情如何?是兴奋舒畅的吗?
	
	  (悲哀、忧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虽然没有学过这首词,但是聪明的孩子,你们能从作者笔下的景物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这首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江南春时的美丽景色,还通过景物感受到诗人悠闲自得、兴奋舒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4、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归又是指回哪里?
	
	  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音乐响起]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5、后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词,里面有一个句子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大家写文章的时候常常被用到。你觉得是指哪一句?为什么?
	
	  :西塞山……因为景色美丽,一看到美丽的景色,就想起这句诗。
	
	  :青箬笠……
	
	  6、如果朋友看见我在雨中散步,问我,咦,你怎么不回家呢?我可以用一句诗回答他——斜风细雨不需归
	
	  如果有一个人遇到了困难,经历了艰难,他也可以用一句诗安慰自己——斜风细雨不需归
	
	  看来斜凤细雨不仅指自然界的斜凤细雨,还可以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小结:现在,到底词会流传哪一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首诗还会千古流传,一定还会流传下去,从同学们中间流传下去。最后我们在这首音乐中结束这堂课。
	
	  板书:
	
	  美丽如画  景
	
	  悠然自得  人
	
	  兴奋舒畅  情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