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资源 2018-06-05 12:31:11
	  成语解释:
	
	  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成语繁体:噤若寒蟬
	
	  成语简拼:JRHC
	
	  成语注音:ㄐ一ㄣˋ ㄖㄨㄛˋ ㄏㄢˊ ㄔㄢ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噤若寒蝉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害怕不敢说话。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噤,不能读作“jīn”;蝉,不能读作“dāo”。
	
	  成语辨形:噤,不能写作“襟”或“禁”。
	
	  成语辨析:噤若寒蝉与“守口如瓶”有别:噤若寒蝉多指由于害怕而不敢作声;“守口如瓶”多指由于谨慎而不肯多说。
	
	  近义词:缄口结舌、守口如瓶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