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3-16 17:34:59
	
	
	  下 上
	
	  上 中
	
	  中 下
	
	  (3)交流相同点和不同点。
	
	  主要有三处相同:
	
	  ①二人的马没换。
	
	  ②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③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再中等,后下等。
	
	  主要有三处不同:
	
	  ①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再上等,后中等。
	
	  ②比赛结果不同——田忌转败为胜。
	
	  ③人物心情不同:
	
	  第一次 齐威王胜,得意洋洋 田忌败,扫兴
	
	  第二次 齐威王败,目瞪口呆 田忌胜,高兴
	
	  4.教师相机指导:
	
	  (1)理解“扫兴”和“垂头丧气”的意思。什么事使田忌扫兴?
	
	  (2)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会输?
	
	  (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3)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会赢?
	
	  (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5.概括第一、三段的段意。
	
	  第二课时
	
	  一、学习“孙膑献计”部分。
	
	  1.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了。”
	
	  2.齐读这句话。
	
	  设疑:真的只要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一定能转败为胜吗?
	
	  3.游戏中探究: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点数不同的6张扑克牌(三张红桃,三张黑桃),分别代表齐威王和田忌等级不同的马,摆出“下等对上等,上等对中等,中等对下等”的第二次比赛情况。
	
	  4.通过刚才的摆弄,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了吗?
	
	  (因为每个同学手中扑克牌的点数不相同,所以扑克点数相近的同学也许能摆弄成功,而点数相差较大的同学无论怎么调换,弱方总是输。)
	
	  5.再出示文中最后一句话,齐读一遍。
	
	  6.带疑读文:刚才有的同学调换成功,而有的同学无论怎样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并不能使田忌转败为胜,难道课文中的结论有误吗?鼓励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难研读“孙膑献计”部分,从文中探求答案。
	
	  7.学生自学,标画批注。
	
	  8.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关键句:
	
	  (1)原因:“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哇……”(观察到的情况,制定计策的依据)
	
	  结果:“我有办法让你取胜”——分析后的断言。
	
	  师小结明确: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可以转败为胜的依据是:“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如果快得多,田忌就没有取胜的可能。
	
	  (2)齐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抓住“得意洋洋”“讥讽”体会齐威王的骄傲轻敌,从而使孙膑的计谋得以顺利实施。)
	
	  (3)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
	
	  ①理解“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已有了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情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②让学生说成语的来历,教师补充:宋朝时有位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诗人晁补之写诗称赞他:“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苏轼也曾说过:“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③孙膑为什么如此“胸有成竹”?
	
	  9.有感情地朗读。
	
	  ①请四人为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3至12节,可以相互提醒,揣摩人物的语气。
	
	  ②指名4人读(先说说你给同学出了什么主意)。
	
	  ③评读。
	
	  二、“投石”激趣,拓展延伸。
	
	  1.你们觉得孙膑的这个主意妙不妙?妙在哪里?(发挥优势,合理安排,扬长避短)
	
	  2.这么好的办法,田忌想不出,齐威王想不到,孙膑为什么会想到?你认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仔细观察,善于分析,巧妙安排)
	
	  3.拓展:你们还有没有其他调换的办法?
	
	  4.学生画对阵图,你们可以找到几种调换方法?输赢如何?
	
	  5.从中你悟出什么?(要进行科学分析,选择最佳方案,合理使用力量)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词语。
	
	  2.第二次赛马后,孙膑和田忌再见面会有怎样的一段谈话,根据课文内容做合理想象。两人一组,设计对话内容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