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3-16 16:59:19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二、交流展示
	
	  1、明确意义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铺成边长是4厘米或9厘米的正方形?除了能铺成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之外,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最小是多少厘米?你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师:通过刚才的报数和铺正方形的过程,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韦恩图上怎么表示?
	
	  2、找最小公倍数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3、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三、反馈拓展
	
	  1、拓展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2、师:运用公倍数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天周老师和一位乐清的同学在温州参加完同学会之后,第二天要赶回来上班,从温州新南站我们了解到以下一些信息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3、求三个数的公倍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评价检测
	
	  练习十七2、3、4题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