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2-28 14:41:06
	  幼教网整理了关于2018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科林的圣诞蜡烛》教案设计,希望对教师教学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读准“摇曳”,“步履沉重”的读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能联系上下文读懂“主意”、“奇迹”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表现人物心情的几种方法。
	
	  4、理解课题中“圣诞蜡烛”的含义,感受科林对父亲的爱,感受“爱”能创造“幸福”。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揭示课题
	
	  1、分步出示课题,齐读
	
	  2、反馈预习 (打开书)预习过课文了,谁能用上“蜡烛”这个词来说说你读了课文后了解了什么。
	
	  习俗
	
	  ◆正音:尽量,烛光摇曳
	
	  ◆引读
	
	  事件内容
	
	  ◆用一句话说说科林在圣诞节前夜做的事
	
	  ◆补充说清做这件事的原因
	
	  3、小结 预习时,对课题中的关键词多加以关注,就能帮助我们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情感的表达方式
	
	  1、指导借助课后练习,初步了解人物情感变化的线索
	
	  2、明确学习任务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信大家在预习时都感受到了。(指板书)但是这三个表示心情的词语,在文中一个都没有出现过,作者是怎么把它们表现出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要来深入学习。
	
	  3、学习1——3节,了解作者通过人物表现,景物和反复强调来衬托人物心情的表现方法
	
	  (1)自读1——3节,圈出能让你感受到科林焦虑的词句
	
	  (2)交流
	
	  A 人物的表现
	
	  ◆慢慢地,步履沉重 ◇理解“步履沉重”,复习“履”的音节 ◇指名读句
	
	  ◆望了望,注视 ◇学生交流 ◇引读体会 科林望了望——(“望了望”泛红),然后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注视”泛红)。他始终看着——,(师点泛红的这两个词语),你觉得这时候他在想什么?
	
	  ◆小结 看来我们都已经学会透过主人公的举动,感受人物内心的焦虑之情。除了人物举动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科林的焦虑呢?
	
	  B 景物
	
	  ◆师范读第2节
	
	  ◆重点指导“铅灰色”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在书上做批注——环境衬托 C 反复强调
	
	  ◆引导发现句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七天
	
	  ◆交流感受 “七天”这个词反复出现,让你感受到什么?(等待的时间长,牵挂深)
	
	  ◆引读、小结
	
	  ◆指导做批注——反复强调
	
	  (3)指导朗读1——3节,深化感悟
	
	  (4)体会“不像圣诞节”的含义
	
	  ◆此刻,科林感觉——(生说:今晚不像圣诞前夜。)
	
	  ◆圣诞夜原本应该是——(生说:热闹,合家团圆)
	
	  ◆是啊,漂泊在海上的父亲音讯全无,科林觉得——(生说)
	
	  4、学习7——15节,从对话中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焦虑
	
	  (1)自读7——15节,简要复述科林与达菲先生的对话内容
	
	  (2)体会对话形式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