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2-26 14:41:36
	
	  如:感时恨别 忧国思家
	
	  八、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
	
	  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
	
	  2.写作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 对比反衬 寓情于景 颔联 触景生情 承上启下
	
	  颈联 思家迫切 引起共鸣 尾联 细节描写 忧思之深
	
	  九、探究质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十、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 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 山河
	
	  寓情于景 感时 忧国
	
	  城春 草木
	
	  溅泪 花
	
	  触景生情 过渡
	
	  惊心 鸟
	
	  产生共鸣 烽火 家书
	
	  恨别 思家
	
	  细节描写 搔更短 不胜簪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