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2-21 16:42:17
幼教网整理了关于2018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朵杏花》教案设计,希望对教师教学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复习回顾,引出学习目标
	
	  1、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了竺可桢爷爷的什么品质特点?
	
	  2、回忆写人文章的写法和这类文章的学法。
	
	  3、过渡: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是如何记事写人的。
	
	  二、学习对话部分,感受人物精神
	
	  1、对话是本文的重要内容,也是叙事的重点部分,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2、课件出示第一次对话内容。
	
	  (1)自由读读人物的对话,思考:自己关注了哪些词语,从中体会到什么?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体会。(边体会边在课件上把重点词句点成红色显示)
	
	  ①小男孩语言中的“又”体现竺爷爷一直在注意观察花朵的开放情况。
	
	  ②理解提示语中“习惯”的意思,从中感受到竺爷爷主动探索研究的精神和对待科学事业一丝不苟的态度。
	
	  ③“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一句,看出竺爷爷搞研究的精确,绝不允许“大概”“也许”“估计”“推断”的出现。
	
	  (3)组织分角色朗读。
	
	  (4)自由品读,边读边进一步思考:读了这段对话,你能感受到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吗?
	
	  (5)教师小结:作者不光写了人物的对话内容,还通过提示语的写作,使得人物形象更生动,表达的情感更充分。作者选择写竺爷爷和小孩子的对话,郑重托付孩子留心观察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更能体现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认真执着的态度。作者抓住生活小事来写竺可桢这位大科学家,让我们觉得竺爷爷更加亲切了,更加可敬了!
	
	  (6)赏读第一次对话的内容。
	
	  3、课件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
	
	  (1)自由读对话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没有提示语)
	
	  (2)边读边想象当时人物的表现,给这部分对话加上适当的提示语。
	
	  (3)反馈加提示语的情况,注意所写人物的神态、心情、动作等要和对话内容相符。
	
	  (4)分两组来分角色朗读对话,一组读课文中的,一组读加了提示语的。
	
	  (5)合作探究:刚才学第一次对话的时候,我们体会到提示语的叙述让人物形象更生动,表达的情感更充分,那么这一次的对话作者为什么不写提示语呢?刚才通过比较朗读,你觉得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6)齐读课文第二次对话内容,读出人物的心情。
	
	  (7)教师小结:通过比较、体会,我们知道了文章语言怎么写,是要根据所写的内容和所表达感情的需要来决定的,不是越具体越好。省略了提示语,一方面给了我们读者阅读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准确体现了竺可桢爷爷想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心情是十分急切的,蕴含了对竺爷爷热心科学研究、态度一丝不苟的赞美。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