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家庭教育 > 家长教育心得 > 正文

在控制的关系中长大,孩子逃不出这三种样子

来源:幼教网 作者:赵晓曦 2017-03-09 10:17:27

说两句

  有这样三类孩子,大量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只要你听父母们谈论起自己的孩子,大都逃不出这三类。

  第一类是我们最熟悉的叛逆、反抗型孩子。从2岁多到青春期甚至成年,这类孩子都是最让父母们头疼的。

  在各类专家咨询中,如何让孩子听话的问题也总是热门中的热门。虽然提问角度不同,但核心都是:他为什么这么反叛?我如何才能让他不这样对抗我?

  这类孩子小时候表现的是哭闹不止、就地打滚等,长大后或者和父母公开叫板,或者以沉默反抗,或者离家出走,甚至出现一些更极端的行为。父母长期和孩子处于斗争的状态,双方内心都很焦灼。

  第二类也是我们熟悉的听话、乖巧型孩子。从小听妈妈的话,妈妈说吃两碗饭就吃两碗饭,妈妈说冷就冷,妈妈说这个工作稳定就要一直做下去,妈妈说这个男人值得托付终身就直接嫁了。

  这类孩子应该是最让父母省心的吧?因为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几个这样的“好孩子”,但父母也会大量地咨询专家一个问题:他胆子太小了怎么办?如何才能让他胆子大,敢于表达自己?

  第三类是我们以前不太熟悉,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双面娇娃”。他们八面玲珑、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不知道哪个才是真实的他。网络上俗称“假孩子”。

  这类孩子是最不容易被父母看到问题的,他们有一个面具,把真实的自己躲在面具下,呈现出的都是父母“期待的样子”,因为这样做父母会高兴,会爱自己。

  如果你的孩子恰巧属于上述三类中的一种,看看等到他们大学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步入婚姻后,会出现什么状况呢?

  第一类孩子,会和上司或下属频繁发生冲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别人都不能理解自己。

  在婚姻关系中想拥有绝对的掌控权,要对方听从自己的。别人提出反对意见就会不舒服,总是要“以理”来说服别人。

  第二类孩子,会在和上司或同事的关系中极尽讨好,以确保自己的地位和价值。当别人认可自己的时候,就会满心欢畅。

  当别人对某件事情质疑时,很容易屈从于对方的意见,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在婚姻生活中往往为了维护表面的关系,而过度地牺牲自己。

  第三类孩子,长大后会显得很“圆滑”、很“成熟”。在工作上,看起来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关系,但他自己却感觉一切都很虚假。

  在婚姻关系里,感觉不到亲密,自己的真心真意无处安放。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

  这一切,应该都不是为人父母的我们今天所想象的,孩子未来的生活。

  可是这一切,确实与我们有着必然的联系。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童年与父母关系的投影;童年的亲子关系,会内化成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决定他一生的性格和命运。

  而关系中最大的伤害到底是什么呢?

  是控制!有强权的地方,就有伤害,在亲子关系中尤为突出。因为相比于我们的思维、语言和行动,孩子都是弱者。

  在我们喋喋不休地讲着各种“道理”时,孩子的眼泪和痛苦打动不了我们的心,因为控制型的父母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现在你不懂,长大你就明白我的苦心了。

  孩子的确会长大,但他的心不是理解你了,而是远离你了。

  有些父母会说,我不是控制型的啊?我脾气很好啊?孩子怎么也这么胆小?

  控制型的父母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我们熟知的严厉型父母,说一不二,孩子必须按照我的指示做,否则就批评你、惩罚你。

  一种是隐藏型父母,他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控制,因为他不一定用“吼”的方式,而是和孩子“较劲”。

  孩子喜欢画绿色的天空,她非要让孩子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想先吃肉,她非让孩子先吃菜;孩子想先去游乐场再去爬山,她非要先去爬山再去游乐场。

  在这些本无对错的小事上和孩子永不停息地“较劲”着,孩子的精神世界是被禁锢和压抑的,个人意志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父母对孩子的爱,最该先表达的就是“尊重”,尊重他的意愿、感受和选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多地要求我们听从权威,所以真正能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父母是不多的。想做真实的自己,需要孩子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

  为什么我们身边大多数的父母都是控制型的呢?因为控制让我们作为父母的身份,感到安全。我走过的路,要求你再走一遍,是不是会减少很多的风险?

  我们如此沉浸于控制孩子,是因为自身的不安全感导致的潜意识里的恐惧。这份恐惧让我们成为了孩子成长的“绊脚石”,成为孩子心理“沉重的负担”。

  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只要你记住几条信念,就会尽可能地降低自己内在的恐惧,以更轻松的方式陪伴他长大:

  · 孩子天生就信任父母、爱父母、且愿意听从父母;

  · 孩子在不断地努力做好,即使是他弄的最糟的时候也是一样;

  · 孩子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其正面动机;

  · 总有比打骂更好的办法,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愿意去寻找;

  · 语言控制不了孩子,让他参与决策、共同制定规则才会有效;

  · 孩子的学习来自于父母的情绪和行为,而不是父母的指令;

  · 每个孩子都具备使他拥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所需要的全部能力,父母只是帮助他把这些能力有效地释放出来;

  · 所有亲子关系的改善,必先来自父母的一些改变,别无他径。

  你走过的岁月,注定与孩子将要走的不同,给他一些绽放善意的机会,允许他的生命多一些色彩。

 

相关推荐:

一定要教给孩子:不占便宜是教养

带孩子看儿童剧的六个小贴士

新学期帮孩子快速适应幼儿园,照这7个步骤做!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