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升小 > 教育新闻 > 正文

看到中英教育差异,就不会有“差评”

来源:本站原创 2015-08-13 13:26:44

说两句

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拍了一部纪录片,邀请5名中国中学老师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引起舆论热议。我们如何看待中国“支教”教师与英国学生的“遭遇战”?如何面对中外教育差异引发的观念震荡?

英国人为什么要开展“中国式教学实验”?

在多数国人看来,西方教育整体领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中国基础教育是否比西方扎实,却一直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存在争论。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上海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中历年来的优异表现,正在刷新人们对中国教育的认识。

2014年2月,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女士率领英国教育代表团专程到中国“取经”;9月,英国71名优秀数学老师来到上海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交流活动;11月,上海的29名教师也被派到英国,在一些小学驻校三周……前不久还有媒体传出英国学生将用中国教材的惊爆消息。毫不夸张地说,中学教育已经成为英国当下的公共话题,而本届英国政府所力求突破的重点就是数学和科学教育。卡梅伦认为,提高英国人的数学能力,将会给英国的经济带来竞争力,提高个人就业的机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下半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启动摄制名为“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系列纪录片,通过比较、学习、借鉴中国基础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与课堂模式,为英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8月6日,BBC新闻发言人通过电子邮件告诉记者,制作该纪录片的初衷是想展示中英教育方式的不同。“多年以来,一些东亚国家在核心课程的国际排名中打败英国,我们试图借此探索中国的教育方法中是否有一些可以迁移到英国课堂上。”此外,“节目不仅探索中英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不同,还触及更深的文化层面。”

对于BBC“找出中英教育之间的不同,并真实还原孩子们对中式教育的反应”的声明,不少人表示质疑:有人认为该纪录片的剪辑和文案反映了BBC对中国式教育不太赞成的预设立场,如在纪录片开头所配上的旁白:“中国式的教育,以绝对的权威,绝对的纪律和惨无人道的竞争而闻名……这跟英式教育简直相差巨大。”当事者邹海连老师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BBC报道的内容和真实的情况并不相符,“事实上没有媒体采访过我们,我觉得可能是BBC为了商业宣传刊登的一些言论。”对于中国式教育“移植”到英国的效果,英国舆论褒贬不一

8月4日,历任《泰晤士报》和《伦敦晚旗报》总编的特约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在英国《卫报》刊登评论文章《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为何英国却要效仿?》,以犀利的言辞质疑中国的教育方式,称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斥责中国教育只是擅长制造机器人。在BBC官方论坛里,也有人直言“中国老师应该学会尊重本地学生。你不能当面对他们说他们不如中国学生,这是很粗鲁的!如果你不尊重学生,如何教他们学会尊重?”


然而,也不乏力挺中国老师的英国网友,一位网名叫诺卡的英国网友在社交网站表示“他们(中国老师)是对的,英国老师没有老师的样子,学生没有学生的样子,英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这条留言获得了4600多个“赞”。另一位在伦敦的网友则略带幽默地留言道:“这些学生应该在有客人来访时表现得更好一些,校长为学生开脱是个很大的问题。我自己也是个老师。”


也有网友中肯地表示两种教育模式有探讨的空间,“真心认为英国学生应该从中国老师那里学会集中注意力。虽然我不是填鸭教育的支持者,但我觉得在背诵知识点、记忆公式和怎样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上面,这两种教育模式之中是有可以探讨的空间的。我已经64岁了,但回忆我的学生时代,我们上课提问也需要先举手,不能总聊天玩闹,也得专心学习。”


根据一次“实验”评判中西教育的高低优劣是否靠谱?


“中国老师骂哭英国学生”的消息一传出,就迅速登上各大门户网站的显著位置,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大肆制造噱头,纷纷以《中国教师赴英教学被指“麻木和无趣”》、《中国教师赴英教学“水土不服”》、《英国引进5位中国老师,然后他们被英国学生逼疯了》之类的“惊悚”标题进行宣传……受此误导,公众也呈现了两种对立的片面认识:或为英国顶级中学学生的“糟糕”表现而“欢欣鼓舞”,嘲弄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也有今天!或者借机严厉抨击质疑“中国式教学”,认为应该完全淘汰。


随着舆情的发酵,媒体纷纷跟进深入报道。《北京青年报》发布了“当事老师回应称媒体报道与真实情况不符”的消息。《钱江晚报》则以《“中国教师训哭英国学生”是真的吗?让赴英支教的杭外老师告诉你》一文,引用“中国实验班”的班主任、杭外80后数学老师邹海连之前的采访细节内容,揭示了真相:除了原味复制中国式教学和追求个性与自由的英国学生课堂纪律的确让老师有些头痛是真的之外,其它所谓“英国学生都很懒散不努力”、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中国教师训哭英国学生”之类的说法统统都是浮云。而且,师生之间还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临走时还收到许多祝福卡片,师生告别的场面相当温馨感人,和预告片里的师生关系,完全是两码事……


随着真相的展露,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也逐渐趋于理性,意识到通过一场并不“靠谱”的教育实验来争论中西教育的高低优劣并不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和价值,基本上回归到客观审视中西教育差异,探寻交流互补之路的正确方向上。


面对中西教育差异,比高低、争输赢毫无现实意义,交流互补才是正道。
哲学大师康德说:在留给人类的所有问题中,教育是最大、最难的一个。一场并不严谨的教育改革之所以引发公众的强烈兴趣和持续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因素正是人们对教育的深切关注,而这种关注中隐藏着深深的不满甚至是否定与批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才能推动教育不断前行。更何况,现行的教育模式的确存在着诸如应试化、束缚个性等问题,而这在强调纪律与统一的中国教师与崇尚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的英国“熊孩子”的教育遭遇中,更是得以“戏剧化”地展露无遗。


客观地说,对于现行教育分数至上的僵化模式,国人并不缺乏深刻认识,只是由于诸多因素限制,一直未能有效突破改变,甚至呈现局部性的愈演愈烈趋势。对此,凤凰网刊载的《中国式教育:监狱战争、技术赶死与精神绝经》一文就作了深痛剀陈,虽然有失偏颇,却发人深省。作者认为中国教育模式已经将学校改造成监狱,去除了教育的道德和生活的欲望,服从分数指标的技术规训,对教育知识进行工艺复制,对学生进行产品加工。同时,技术进化论让接受教育的应试学生时刻处于提速状态,提速的狂热让学习的加速度反过来对自身进行暴力统治。这种删除自身的教育模式必然造就虚假的人格,也远离真理与自由。绝对的功利使得教育背离了原本的目的,绝对的灌输导致知识的固化,排除和拒绝了知识创造和精神发展的可能性。


结语 围绕这场教育改革的喧嚣虽然很快就会过去,但其所暴露出来的中国教育模式问题却值得我们正视。抛开没有现实意义的中西教育高下之争,如何借鉴吸收英国教育中对学生多元化培养的优点,切实提升国内基础教育的品质,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