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家庭教育 > 家长教育心得 > 正文

3-6岁孩子应有的规矩

来源:幼教网 2010-01-14 14:11:56

说两句

  教育宝宝要从小做起,对于3到6岁的宝宝,是该给他们定些规矩的时候了!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下面,孙老师将作进一步阐释。

  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

  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

  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

  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客观地看待爱与恨、控制与平等、交友与树敌、诚实与谎言、威胁与和谐、暴力与沟通、失去与得到,而不会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困扰2:孩子往往很难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这条规则对现在的他,意义在哪里?

  这条规则能够帮孩子建立与他人的界限。

  对1岁多的孩子来说,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妈妈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已能很好地区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说:“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他的。”这个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重复问孩子:“这是你的吗?”

  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论这个人是谁。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区分“你的”、“我的”,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违法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总在重复地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你的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须征求这个东西的主人的同意。”这个过程使孩子学会了正确地看待被拒绝和被接纳的过程。这个既明确又简单的心态过程,为人生节约了成本。

  困扰3:提到归位,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岁的儿子经常做不到,游戏结束后,玩具总散了一地。他是不是还太小?这个习惯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养?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这条规则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所以我们才会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同时和他一起把东西归位,帮助他慢慢建立起这样的习惯。几个月后,无论这个孩子身处什么环境,他都能这样做。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条规则都是合适的和有益的。

  困扰4:在家里我尽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的规则。但是我发现,有的时候很难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着洗着,他就玩起水来了,这一玩儿怎么也停不下来。

  我不得不结束“等待”,强行带他离开。

  这条规则限于公众场合和集体生活。在5岁以前,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对妈妈实行这一规则。如果妈妈认为该自己洗漱了,就请把孩子抱开。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资源往往有限,很多情况下它属于所有人。当别人先拿到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等待。这条规则能够保证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们拥有一个愿意等待的好心态。

  在我们的学校里,不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则。这样就不会出现由老师来决定怎么使用资源的事情。否则,孩子们就必须仰视老师,等待老师的决定,平等的心态也就随之改变。

  但如果两个人一起拿到,老师就会介入:“你们自己决定怎么办,决定好了再来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