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幼儿园案例分析 > 正文

案例:幼儿探索性活动案例(一)我的小鼓响咚咚

来源:网络资源 2009-11-09 23:07:15

说两句

  教师的指导可以是以“学生”的角度去向孩子们“讨教”,帮助孩子把探索的经验提炼一下,但时机要掌握,最好是等他们尽兴了以后,以询问的方式来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这样总结出来的经验往往是孩子都能接受的,是他们的语言,或许觉得教师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常识知识,但是孩子的学习是有自己的年龄阶段的,“等待”这个字眼我们经常用,等待并不流于表面,不强制他们接受他们这个年龄不适宜接受的知识,是我认为最体现格塞尔成熟理论观点的一条。

  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走进了教室,开始了游戏,沈扬也走进了教室,他东看看、西望望,哎!他的眼睛一亮,朝着露台走去,原来,露台上放着可以发声的玩具,有沙球、有小鼓和鼓棰,他走上前去,用筷子敲敲小鼓——“咚!咚!”,用沙球摇摇——“沙!沙!”他似乎沉静在各种声音中,快乐地享受起声音带来的奇妙刺激。

  “沈扬!沙球借我玩玩!”这是顺顺的声音,沈扬是个大方的孩子:“好吧!就借一小会儿。”沙球借走了,美妙的声音失去了一个音符,沈扬有些失落。他用手上的鼓棰,敲击着铁栏杆“叮——叮——”铁栏杆居然发出了好听的声音,他再敲敲“叮叮叮”真美妙呀!顺顺被这声音吸引过来了,她学着敲,还向敲小鼓似的用两个筷子,敲起了“爵士鼓”,她这样敲,我就敲上面,沈扬用鼓棰敲击横杠,呀?横杠也能发出声音呀!于是,露台的金属栏杆全成了他们的“打击乐器”,不一会儿,身边就又多了几个毛脑袋,他们也学着敲,沙球、小鼓、似乎没那么“走俏”了……

  评析:

  粗看在这个活动中,我似乎什么也没做,只是观察而已,但我认为,我没有任何的显性的指导不等于没有指导,我恰恰是通过给予他们互相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不干预”作为指导策略。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即使当幼儿的探索不成功时,也要尽量避免直接干预。因为对幼儿来说,探索中的经验都是有价值的。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不同材质敲击的不同感受,这对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指导要尽可能做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在这个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孩子们的探索是自发的。当沈扬第一次敲击的时候,他也许是无意识的,但行为造成的结果,让他欣喜,他敲得很欢快,如果这时我出面“干预”,他探索而得的经验——敲击会产生声音会被我“无情”地割裂。孩子的探索积极性会被我打消或者牵扯到其他的地方,经验会“流产”。孩子们的探索是互相借鉴学习的。当顺顺也学着沈扬的样子,敲击时,我更是把观察露台的视线收了回来,使他们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自发地互相学习,在互相学习中,得到直接经验的传授,看着“毛脑袋”的增多,看来沈扬这个小老师,当得不错。

  实录2:

  隔天中午时分,我走到露台上,用手敲击阳台的砖头“扑!扑!扑!”“不对!不对!”张顺顺提醒我,她用鼓棰敲敲金属杆“叮!叮!叮——好听么?”我好奇地问:“怎么那么好听呢?我怎么敲不出来?”她扶着我的手,硬是把鼓棰交给我:“只有这里才会发出来的!”她帮着我,用力敲击——“叮!叮!好听么?”阳光撒满了露台,金属杆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我想出来的!”沈扬急匆匆地冲过来,“这里发亮的!就会发声音的!”“是么?还有哪些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呢?”沈扬用发亮的眼睛叮着桌上的金属小罐,顺顺则看上了另个小朋友的金属皮鞋扣,我悄悄退出了露台,只见大家都对自己发亮的东西感到有趣起来,王胡冰用手指敲击着自己的金色纽扣,邓雯婷用筷子敲着自己的小汽车,因为小汽车的车轮也会发光……

  评析:

  孩子的经验毕竟是松散的,如同沙漠中的黄金,如果忽视不见,一瞬的记忆显然对他们毫无卑益,我觉得,适时地点拨,把自己从“老师”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以“学生”的角度,去讨教孩子们,让他们把自己的经验用语言说出来,就象沈扬说的“亮的东西会发声音的!”我认为他的话简直就是概括了所有可以发出声音的金属物的特质,他们的“稚语”有时比我们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指导要点:

  1、孩子对周围事物的主动探索,都是自发的,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和老师创设的环境、提供的心理空间的大小都是有关联的,当孩子发现了一样他们特别感到好奇的事物,他们通常的行为表现是反复重复地做,然后吸引一群孩子到身边来模仿他的行为,旁人模仿的越多,他们的成就感就越强烈。在这个时候,老师的干预会使这一探索行为趋于瓦解,而且,老师的话在孩子看来是不可不听的,他们对原先的“创举”会失去兴趣,从而对未来的兴趣走向,失去了个人独特的观察角度。原发的探索,应该给孩子一段享受探索乐趣的时间。

  2、教师的指导可以是以“学生”的角度去向孩子们“讨教”,帮助孩子把探索的经验提炼一下,但时机要掌握,最好是等他们尽兴了以后,以询问的方式来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这样总结出来的经验往往是孩子都能接受的,是他们的语言,或许觉得教师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常识知识,但是孩子的学习是有自己的年龄阶段的,“等待”这个字眼我们经常用,等待并不流于表面,不强制他们接受他们这个年龄不适宜接受的知识,是我认为最体现格塞尔成熟理论观点的一条。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