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教学论文 > 环保教育论文 > 正文

追求社会领域教育中的“真体验”

来源:幼教网 2018-09-20 14:20:24

说两句

追求社会领域教育中的“真体验”

  幼儿时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逐步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内化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形成对所在群体及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作准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学习的。尤其是社会领域的学习,更需要幼儿有真切的体验。随着幼教改革的推进,不少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体验”对于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中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费尽心思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活动,想要让幼儿在参与中有所体验,但效果不甚理想。请看下面几个案例。

  案例一:为了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情感。教师组织了一次“福利院献爱心”活动。教师让幼儿从家里带来捐赠物品。排练好表演的节目,准备和福利院的孩子联欢。到了福利院,教师安排幼儿与福利院的孩子们坐在一起,结果幼儿见到一些身体有缺陷的孩子都吓坏了,不愿和他们坐在一起。在教师的劝导下,幼儿虽勉强接受了,但神色紧张。虽然整个活动还是进行下来了,结束时大家还一起合了影,但在回来的路上,幼儿都在议论说好害怕。第二天,还有个别幼儿说晚上做噩梦了。

  案例二:世界环境日那天,幼儿园开展了环保教育活动。教师精心准备了一套课件,里面包括教师收集的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教师利用课件进行了一些宣讲,然后组织幼儿穿着印有“环保小卫士”字样的T恤一起画长卷,签名倡议,宣传环保行为。活动搞得热热闹闹。孩子们也似乎忙忙碌碌。可是,活动结束后教师发现,很多幼儿在长卷上画的内容与“环保”主题根本无关,问及“环保小卫士”要做些什么,他们也答得文不对题。

  案例三:在一次“关爱残疾人”的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体验残疾人的困苦。从而认识到自己应尽力帮助他们。教师设计了一个情景:自己扮演盲人,戴着墨镜、拄着拐杖在地上敲敲打打,摸索着前进。幼儿一看,觉得很滑稽,哄堂大笑。在讲了一番道理后,教师让幼儿两人一组。一人蒙住眼睛扮演盲人,体验盲人生活的不便,另一人学着去帮助“盲人”,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结果幼儿把这看作是新奇的游戏,嬉笑打闹,异常兴奋。

  分析以上案例不难发现,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其实是无效的体验,或者说是“伪体验”。从这些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一些误区。

  一、简单照搬成人的活动形式

  教师设计活动时往往会照搬成人的一些活动形式,而不去考虑这种活动形式是不是适合幼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能否获得真切的体验。例如案例二中,画长卷、签名倡议等显然是常见的成人活动形式。然而,幼儿不同于成人,没有那么丰富的经历,也没有那么多已有经验可调用,因此,通过教师简单的宣讲,他们并不能领悟多少,在紧接着的画长卷、签名活动中,他们看似都参与了,但并不能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其实,要让幼儿有实际的体验,不能仅靠一两次活动,也不能仅仅依赖这些虚浮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身边环境的变化,了解环境对人们生活的意义,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来保护环境,并持之以恒地去实践,比如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随手关灯,少用塑料袋,爱护绿树等。

  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例如,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等自然灾害,教师常会组织幼儿给灾区捐款。活动常常搞得轰轰烈烈,但对于很多幼儿来说,他们只是从家长那里要了钱、捐了款而已,至于为什么要捐款,他们不甚了了,这不是他们真正有所体验后发自内心的爱心行为。又如,有幼儿园策划了一次“学雷锋日”活动,组织幼儿用喊口号的方式宣传雷锋精神。活动结束后幼儿回到班里,刚好有个幼儿一不小心碰翻了玩具筐,积木撒了一地,教师问“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帮他一起整理”,大家却都不作声。再如,国庆节活动,教师组织幼儿参加隆重的升旗仪式,大家唱歌跳舞,一起吃蛋糕庆祝祖国妈妈生日。一系列热闹的活动结束后,幼儿只觉得这一天过得很快乐,其他印象并不深刻。

  当前不少教师尽管认识到了社会领域教育活动靠说教、灌输是无效的,但都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幼儿参与了、行动了,幼儿就会有体验;只要活动形式和内容多样、幼儿感兴趣,体验就有效果。可以说,这些活动只是“看上去很好”,教师认为幼儿可以从中获得真切体验的想法也只是一厢情愿。

  二、不重视来自幼儿生活的真实体验

  在社会领域学习中,教师有时会舍近求远,让幼儿体验远离他们生活经验的内容,结果幼儿很难真正心有所感。例如案例一“福利院献爱心”活动中,教师花费不少精力组织了活动,希望幼儿能和福利院的孩子联欢,不料幼儿却被福利院有些孩子的体貌吓倒了,萌生了害怕的情绪。幼儿平时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残疾人,了解和接受残疾人需要一个过程。可想而知,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无法真正感受到福利院孩子的困难及其心理需要,从而萌发同情心,感悟到要尊重和关爱他们,并乐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们。在活动前教师是不是可以先作一些铺垫,比如让幼儿观看有福利院孩子及其生活场景的照片、视频等,引导幼儿讨论:这些小朋友和我们幼儿园的小伙伴一样吗?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为什么会住在福利院里?知道了他们的事情,你有什么感觉?想不想帮助他们?我们可以怎么做……幼儿需要时间慢慢认识、接受和理解,从而真正萌发同情、尊重、关爱的情感。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