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教学论文 > 社会培养论文 > 正文

道德自我对4岁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影响

来源:来自网络 2009-11-05 16:43:19

说两句

  导读:在儿童对故事人物行为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儿童区分两种不同的行为,一种是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另一种是与道德标准对立的行为。通过对两种行为的评价,儿童可以在行为与道德标准间建立联系。教师再引导儿童假想自己在类似情境中如果采取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就是“好孩子”,如果采取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就是“坏孩子”,从而使儿童的个别行为与整体道德自我形成对照。

  自我控制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施加管理和控制,使它们符合社会期望和要求,这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1〕儿童自我控制的获得是一个由外到内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最初表现形式是约束性顺从。约束性顺从(committedcompliance)由Kochanska和Aksan于1995年首次提出,是指儿童发自内心地按照父母的要求、指令来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2〕在此之前,研究者一般认为顺从是儿童自主性水平低的标志。〔3,4〕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儿童并非都是消极地服从父母的命令,有的儿童会主动采纳养育者的意愿,并自觉履行行为。〔5,6〕因此,研究者开始探讨顺从行为的内部因素。许多研究者一致认为,外部动机产生情境性顺从(situationalcompliance),它是儿童对养育者直接命令的一种屈服;内部动机产生约束性顺从,它不需要外部力量的监控。约束性顺从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控制,培养约束性顺从行为是发展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核心。

  目前已有研究发现,约束性顺从培养机制的核心是道德自我水平的提高。〔7〕在与父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会根据以往经验,对自己产生一种内部自我表象,这种内部自我表象是道德方面的,因此被称作“道德自我”。道德自我会规范和调节个体的行为。

  近年来,关于道德自我的研究开始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8〕但是现有研究局限于对道德自我的成分进行分析,对道德自我与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关系缺乏研究。本研究试图从实证角度研究儿童道德自我对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儿童的自我控制水平。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随机在大连市某幼儿园抽取两个中班,任选其中一个中班作为实验班(N=24,平均年龄3.98岁,男孩11名,女孩13名),另一个作为对比班(N=24,平均年龄4.06岁,男孩13名,女孩11名)。

  1.验证儿童道德自我与约束性顺从行为的相关性

  (1)儿童道德自我测试

  本研究将Kochanska的儿童道德自我问卷译成中文,请专家鉴定,删除和修改不合适的选项,并在幼儿园中进行预测,最终形成包括情感维度(坦白3题,移情4题,道歉3题,做错事内疚5题)、关注他人维度(对别人做错事的关注程度5题,与父母良好情感的关切程度3题)、行为维度(赔偿3题,内化行为6题,对违反规则的敏感程度3题)在内的3个维度共35项正式施测题。儿童道德自我评定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17,Guttman分半信度为0.8153,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为0.8372。本问卷作为实验研究工具具有可信性。

  主试利用几分钟时间与儿童熟悉后,用两个玩具熊做道具,对儿童进行道德自我测试。以做错事内疚为例。主试拿起一个玩具熊说:“当我做错事时,我会担心挺长时间。”主试又拿起另一个玩具熊说:“当我做错事时,我一点儿不害怕。”主试问儿童:“当你做错事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呢?你是像它一样不害怕,还是像它一样会担心挺长时间呢?”主试分别指着两个玩具熊请儿童作出选择。如果儿童选择“好”的玩具小熊,记2分;如果儿童选择“坏”的玩具小熊,记0分;如果儿童不能作出选择或两个都选,记1分。其余题目仿照此例进行,最后统计儿童得分。

  (2)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测量

  主试与被试儿童一同进入实验室。主试从箱子里拿出玩具与被试一起玩。在儿童对玩具产生兴趣后再玩5分钟。主试借故离开实验室,请儿童帮忙把玩具装到箱子里。从主试发出指令时开始录像,共录像5分钟。

  主试观看录像,将“儿童捡起玩具放进箱子”这一动作按编码规则区分为约束性顺从、情境性顺从或其他相反反应,计算出约束性顺从行为的频次。约束性顺从是指儿童全身心遵从主试的命令,将主试的命令当成自己的意愿,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不需要主试的督促,比如儿童急切地捡起玩具,放到箱子里;自发地一个接着一个收拾玩具;把玩具放到箱子里时伴有微笑、拍手等。情境性顺从是指儿童对主试的命令只是暂时屈服,在执行主试命令时需要主试不断督促,没有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儿童只是对主试的命令作出直接反应,一会儿收拾玩具,一会儿又停下来玩会儿,需要主试不断提醒。其他相反反应包括消极不顺从(儿童根本不理睬主试的命令)、公然交涉(儿童对主试的命令提出质疑或试图交涉)、反抗(儿童发火或直接对抗,如故意扔、抓、咬)等。

  (3)验证儿童道德自我与约束性顺从行为的相关性

  主试根据儿童道德自我测题的得分和对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的测量,验证儿童道德自我与约束性顺从行为的相关性。

  2.实施教育干预

  本研究确定实验因子为“儿童树立良好道德自我”的两难故事。由主试和实验班教师结合道德自我测题内容自编两难故事,经过共同讨论和反复修改,最终确定18个两难故事作为本实验的工具材料。

  在每周一、三、五上午的文学活动时间,教师对实验班儿童进行良好道德自我教育,每次15分钟,每周3次,共12周。教师先给儿童讲故事,然后根据故事中的人物引导儿童进行讨论。讨论要点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做法对不对,对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在故事情境中,你会怎样做?怎样做才是好孩子,怎样做是坏孩子?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用3分钟时间对儿童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强调本次活动的培养重点。

  3.后测

  在进行为期12周的教育干预后,主试利用儿童道德自我测题和实验观察法对儿童进行后测。由于无法获取对比班2名儿童和实验班2名儿童的数据,另有3名实验班儿童参加教育干预次数低于总次数的75%,因此后测中实验班和对比班人数分别为19人和22人。测试程序和结果统计方法与前测一致。

  二、结果分析

  1.儿童道德自我与约束性顺从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道德自我与约束性顺从行为相关性的前测统计结果表明,道德自我与约束性顺从行为呈显著正相关(α=0.842,p<0.001)。道德自我得分高的儿童表现出较多的约束性顺从行为;道德自我得分低的儿童表现出的约束性顺从行为较少(见表1)。

  2.儿童道德自我水平的提高能促进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增多

  在前测中,实验班儿童约束性顺从的平均得分略低于对比班,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说明实验班与对比班儿童在约束性顺从行为上表现相似。在对实验班儿童进行为期12周的教育干预后,实验班儿童与对比班儿童的约束性顺从行为发生非常显著差异(p<0.001)。后测中实验班儿童的约束性顺从行为平均分为2.34,显著高于对比班儿童的平均分1.04,这说明教育干预在提高儿童道德自我水平的基础上能有效促进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增多(见表2)。对比班儿童的约束性顺从行为后测得分与前测得分相比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141)。经过12周教育干预后,实验班绝大多数儿童的约束性顺从行为有了很大发展。在进行后测时,实验班儿童能立即执行主试发出的命令,并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三、讨论与建议

  在道德选择情境中,道德自我可以使个体产生行为和思想统一的心理需求。儿童在采取行动前就能预见哪种行为与道德自我形象相符,哪种行为会破坏道德自我形象,因而对有损自我形象的行为采取否定态度而主动放弃这种行为。正如实验结果呈现的一样,道德自我得分高的儿童具有良好的道德自我形象,或者说,他们将自己看成是“好孩子”,表现出较多的约束性顺从行为;道德自我得分低的儿童则将自己看成是“坏孩子”,他们表现出较少的约束性顺从行为。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儿童道德自我是儿童产生后续行为的心理前提之一。

  在本实验中,研究者采用故事作为教育因子,探讨儿童道德自我水平对其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影响。研究者利用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让儿童假想自己遇到类似情境时会怎么做,引导儿童对恰当和不恰当行为进行讨论,这不仅可以促进儿童对道德问题的理解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儿童在个别行为与自我形象之间建立联系,促使儿童整体行为的发展。4岁儿童已经具备了对简单道德事件作出评价的能力,但是有时这个是非标准还没有与儿童的道德自我产生联系,此时借助外界因素促使儿童将某一具体行为与道德自我建立联系,可以促使儿童有意识地对照道德标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道德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使道德冲突与个人利益冲突转变为自我整体形象与个别行为的矛盾,使儿童感到自己的整体形象是好的,但是个别具体行为又是不好的,两者之间的冲突会激发儿童产生补偿行为的动机,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在儿童对故事人物行为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儿童区分两种不同的行为,一种是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另一种是与道德标准对立的行为。通过对两种行为的评价,儿童可以在行为与道德标准间建立联系。教师再引导儿童假想自己在类似情境中如果采取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就是“好孩子”,如果采取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就是“坏孩子”,从而使儿童的个别行为与整体道德自我形成对照。如果想做“好孩子”,儿童必须选择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这实际上是利用道德自我的提高来保证儿童对自身行为的调节。儿童道德自我水平提高了,自觉履行养育者意愿的约束性顺从行为也会随之增加。

  从本研究中可以发现,道德自我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发展,从而提高儿童的自我控制水平。学前儿童道德自我的发展是在儿童与成人的相互作用中逐渐由外部评价过渡到内部评价的过程,家长、教师对儿童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儿童形成良好道德自我的前提。教师、家长可以利用以下方法促使儿童形成良好道德自我。首先,教师、家长要对儿童采取积极的评价方式,利用正面鼓励强化儿童的积极行为,促使儿童形成积极的道德自我,以便儿童在行为过程中调整与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自己的积极形象。其次,教师和家长要特别注意对表现出不良行为的儿童作出评价。在与这些儿童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一方面要对儿童遵守规则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要指出儿童具体行为中存在的错误,使儿童感到自己整体形象是好的,但是某个具体行为与自己的整体形象存在差距,从而产生羞愧感和内疚感,最终放弃错误行为。第三,对已经形成不良道德自我的儿童,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创设道德两难情境的方式,帮助儿童对照道德标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道德准则间的差距,提高自我反省能力,最终达到重塑道德自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伟民,桑标.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65-70.

  〔2〕KOCHANSKAG,AKSANN,KOENIGAL.Alongitudinalstudytherootsofpreschooler’conscience:Committedcomplianceandemerginginternalization〔J〕.ChildDevelopment,1995,66(6):1752-1769.

  〔3〕KUCZYNSKIL,KOCHANSKAG.Developmentofchildren’snoncompliancestrategiesfromtoddlerhoodtoage5〔J〕.DevelopmentPsychology,1990,26:398-408.

  〔4〕KOCHANSKAG,KUCZYNSKIL.Maternalautonomygranting:Predictorsofnormalanddepressedmothers’complianceandnoncompliancewiththerequestsoffive-year-olds〔J〕.ChildDevelopment,1991,62:1449-1459.

  〔5〕KOCHANSKAG.Mutuallyresponsiveorientationbetweenmothersandtheiryoungchildren:Implicationsforearlysocialization〔J〕.ChildDevelopment,1997,68:94-112.

  〔6〕KOCHANSKAG,MURRAYKT,COYKC.Theemergenceanddevelopmentofconscienceintoddlerhoodandearlychildhood〔M〕//JEGRUSEC,LKUCZYNSKI.(eds.)Parentingandchildren’sinternalizationofvalues:Ahandbookofcontemporarytheory.NewYork:Wiley,1997:53-77.

  〔7〕KOCHANSKAG.Committedcompliance,moralself,andinternalization:Amediationalmodel〔J〕.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2,38:339-351.

  〔8〕王晓艳,陈会昌.5~6岁儿童公平分配玩具行为的心理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3):9-13.

  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5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杨闰荣 邹晓燕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